據經濟之聲《天下財經》報道,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近日發布的報告說,受調查的35家企業中,有一半的企業創新面臨最大的難題是人才短缺。寧波的制造企業,對此有怎樣的切身感受?《中國制造2025樣本調查》第四篇:企業創新轉型為什么最缺人才?
記者一行走進寧波北部的縣級市余姚中國制造2025 這里有一家專業研發多關節工業機器人的企業——寧波普利達智能科技應用有限公司。成立短短四年中國制造2025 他們已經為多家知名企業提供了100多套個性化“機器換人”方案,在業界小有名氣。然而,隨著業務量的增加智能制造,公司董事長趙志輝發現智能制造,他們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智能制造,這成了眼前最棘手的問題。
趙志輝告訴記者:“這邊畢竟是小地方,這方面人才最多的是深圳、上海、昆山。同樣的人人才短缺,在昆山工資是8000(元)人才短缺,在這就要12000(元)人才短缺,我們沒有足夠的吸引力。”
在工廠林立的余姚,其他企業也同樣面臨人才難題。余姚舜宇集團是國際領先的光學產品制造商,甚至在一些細分領域獨占鰲頭,比如車載鏡頭的市場份額已經占到全球第一。舜宇集團戰略發展中心主任李慶喜說,他們已經為光學領域的下一個風口——3D智能布局了很多年,但人才成了眼下最大的發展障礙。“最大的困難是人才。產業升級以后,需要更多的知識型員工參與到3D業務中去。寧波的區位優勢,怎么能把更多的知識型員工吸引過來,留下來,關鍵是大批的工程師團隊。有人叫工程師紅利,怎么把這些人聚集過來,這方面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。”
一些企業家把“一才難求”的原因歸結于城市吸引力不足,但中銀(寧波)電池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常偉認為,不少民營企業不重視員工培訓和晉升成長,也是引才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常偉說,“(有的人)從好多公司出去以后,長達好幾次就業當中,竟然沒有系統的專業技能、管理思路的一些培訓。這么多年,我從來沒有招到過經歷過良好研發創新,包括理論和實踐培訓的人。”
看到問題,就要應對。對于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來說,用“并購”的方式有效解決了人才短缺問題。位于寧波市鄞州區的博威集團是知名的合金新材料制造商。早在2015年,這家企業就收購了享譽歐洲的高端線材生產企業——德國貝肯霍夫公司。一并被收入麾下的,是德國公司的專家團隊。并購以后,企業并沒有就此止步,而是利用不斷提升的研發能力,組建自己的研發中心。博威合金副總裁俞穎其說,研發中心有200多名員工,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有國家認可的實驗室,還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。
俞穎其表示,這些平臺給他們招攬人才、參與國家項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比如,他們參與國家“十三五”科技項目的研發,也參與了“十一五”期間項目的研發,承擔了很多國家級的項目。研發方面,自身的力量加之國外專家的合作、大專院校的合作,使他們的研發能力越來越強。
然而,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有這樣跨國并購的實力。對于更多的企業來說,如何立足自身條件,解決人才難題?
寧波市鄞州區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00家,他們在人才引進方面一直不遺余力。主管工業的副區長戴華祥每天都看《深圳特區報》,從中吸取經驗。
“那邊人才的集聚能力強。寧波人才很多,讀書水平很高,出去了都是北大、清華、復旦,但出去了沒回來。畢業了,最好是去國企,穩定,能留下來,不愿意到民營企業來。”戴華祥說,“我們看到,人才這一塊跟珠三角有差距。”
在戴華祥看來,人才引進要從產業發展、營造政策環境等方面下功夫。“引資和引智還是有差別的。資金是跟著產業走的,人才也是跟著產業走的,但還是要通過人才引進帶動產業發展,這個氛圍要營造出來。”
目前,寧波市正針對相關產業醞釀專門的人才配套政策,鄞州區也考慮在寧波市政策的基礎上,繼續加碼。戴華祥舉例說,“比如買房子,在其它人才政策基礎之上,我再增加補助。人才公寓怎么提供?他一個人來了,他會帶同學、師弟、師妹,我們還要營造一個氛圍,給他一個交流的氛圍。”
政府營造的是大環境,企業的命運還是在自己手中。舜宇集團戰略發展中心主任李慶喜的人才觀值得企業家們思考。他說,隨著公司數字工廠推進程度,整個公司的人才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,以前更多的是產業工人,但越往后走,就需要大量的創新在未來的產品當中。人才需求會持續很多年,我們要投入很大精力,包括人才的培訓、選拔,以及怎樣能夠使其更具國際視野,這些方面未來有很多工作要做。